內容簡介
2052年,地球還能承載多少人?我們還有足夠的食物和能源嗎?
哪些國家會繁榮?哪些國家會衰落?
中國經濟崛起將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是,失控的氣候變化終將毀滅一切?
知名評論家南方朔譽為「兩世紀來第一書」之《成長的極限》共同作者喬詹.蘭德斯
再次針對地球總體生活可能變遷,提出權威性預測!
40年後,我們即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作者蘭德斯傾其40餘年的研究心得,嘔心瀝血著述本書,以宏觀視野闡釋世界經濟與社會、人類生活型態的發展。所有預測不僅有扎實的邏輯與工具作為基底,並與三十名以上的全球著名科學家、經濟學家、未來學家及思想家們,相互就各自的立場提出專觀點,激盪見解;共同描繪了對於未來的公正判斷,帶領我們遊覽未來40年的地球樣貌,以及即將經歷的變動與轉換。
地球暖化會不會超過攝氏兩度,這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態危機?
年輕人會否為了老一代帶來的負擔起而反抗,甚至導致社會結構的崩潰?
我們會有更合理也更公平的資源分配方式嗎?
我們會有足夠的錢可以過日子嗎?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真的可以取代以傳統化石能源為基礎的能源供應嗎?
大城市會如何發展?我們住在裡面,會是怎樣的生活?
人際交往方式會有怎樣的改變?機器人會演化出凌駕於我們的智慧嗎?
生態系統會有怎麼樣的變遷?我們將來還看得到美麗的自然景觀嗎?
在這本視野宏觀且驚奇不斷的書中,蘭德斯將為你一一解答。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喬詹.蘭德斯(Jorgen Randers)
歐洲第二大商學院挪威商學院(BI Norwegian Business School)氣候戰略課程教授,氣候戰略及未來研究資深學者。主持挪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委員會」,負責報告挪威在二○五○年之前減少室氣體排放量三分之二這件事情上的進展,並於全球各地巡迴演講,並擔任2012全球氣候變化與石油資源高峰會主要發言人。蘭德斯1972年的著作《成長的極限》(合著)受知名評論家南方朔譽為「兩世紀來第一書」,翻譯成30多種語言,全球暢銷超過1000萬冊,並有千餘所大學將其指定為必讀教科書。2004年有30週年增訂版問世。
蘭德斯曾任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副會長,以及眾多跨國公司特聘顧問。現任英國電信公司(British Telecom)、美國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等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譯者介紹
莊勝雄
文化大學英文系畢,台灣省屏東縣人,現服務於報社編輯組,主要譯作有:《時間萬歲》(天下文化)、《致癌基因之謎》(商周)、《分子博覽會》(商周)、《100件人人都該會的事》(大雅)等。
目錄
推薦序 迎向有準備的未來 詹文男4
感謝15
前言 未來會如何?17
世界會崩潰嗎?19
有根據的猜測21
PART1 背景
第一章 擔心未來25
為什麼是現在?28
預測是可能的嗎?30
為什麼是四十年?32
精確預測的基礎34
帶著平靜的心全力衝刺38
第二章 二○五二年前的五大問題41
永續發展革命42
牽涉系統改變的五個核心問題45
資本主義的終結?46
未來之一瞥2-1 黑暗的數十年:特權與對立47
經濟成長的末日?57
未來之一瞥2-2 抑制亞洲消費58
緩慢民主的末日?67
未來之一瞥2-3 蹣跚邁向永續發展68
世代和諧的末日?74
未來之一瞥2-4 世代之間的平等戰爭74
穩定氣候的末日?80
未來之一瞥2-5 二○五二年的極端氣候83
Part2 我的全球預測
第三章 預測背後的邏輯95
指路明燈97
粗略的圖像98
我的故事大綱98
預測的決定性支柱100
圓形迷宮中的線性陳述102
數學公式103
關於資料庫的最後注解105
第四章 二○五二年的人口和消費107
人口將會達到高峰108
勞動人口達到高峰將會比預期的略早111
生產力將會成長,但會遭遇阻礙114
GDP將繼續成長,但愈來愈慢118
未來之一瞥4-1 非經濟成長的末日122
投資—不論強迫或自願—將會增加129
新的成本將會出現133
適應與災難成本將會大爆炸141
政府將會介入更多143
未來之一瞥4-2 淡綠成長146
消費將停滯—部分地區會下跌151
第五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能源與二氧化碳157
能源效率將繼續上升157
能源使用量將會成長,但不會永遠如此162
氣候密集度將因可再生能源而降低164
未來之一瞥5-1 太陽能光電之路168
未來之一瞥5-2 核能之死174
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二○三○年達到高峰180
氣溫上升將超過攝氏兩度183
氣溫升高攝氏二度將會造成大麻煩187
未來之一瞥5-3 陷入困境的北極海域188
未來之一瞥5-4 逃向城市193
第六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食物與生態足跡201
需求減少糧食生產將可餵飽大部分人201
生質燃料和白肉將增加205
未來之一瞥6-1 昂貴的石油=昂貴的食物205
未來之一瞥6-2 蛋白質的極限211
商業魚種將只限於合法養殖場214
全球生態系統將會受損219
未來之一瞥6-3 支持到最後221
未使用的生態承載能力將下降227
未來之一瞥6-4 在城市中開採金屬231
未來之一瞥6-5 公園裡的小小自然237
第七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非物質未來243
較小的GDP:溫和推向全球極限245
生產力緩慢成長246
消費下降造成緊張247
短視主義的盛行249
更強勢的政府252
強制重分配254
超級城市的環境257
未來之一瞥7-1 超級大城市生活和心智的外化260
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264
消失的魅力266
改善健康269
未來之一瞥7-2 公共照護...
自序/導讀
推薦序
迎向有準備的未來∕詹文男
作為一個市場研究者及政策幕僚,筆者平常關注的重點之一,即在於趨勢的掌握與其演變,以及推導出這些趨勢的假設與邏輯,期望能夠藉由這些分析協助產業提前因應部署、趨吉避凶。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與任務,而有機會閱讀大量有關預測未來的書籍與資料。觀察歸納這些十年、數十年,甚至百年的趨勢預測後發現,這些研究主要是透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推演:
首先是「數字推移」:亦即從過去到現在的統計數字分析所呈現的一個穩定發展趨向。例如這幾年各國政府及跨國企業所非常關心的人口結構的變化,如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或者少子化的趨勢,都是數字推移可以掌握到的關鍵趨勢,而這變化深刻影響著產業的長期產品及市場發展規劃。
其次是「理論推導」:許多理論或市場模型的用途除了以簡化的概念解釋複雜的實務現象外,重要的是其能夠預測下一階段市場的變化,例如S曲線(S-curve)或科技擴散理論的應用。
再者是「現象觀察」:常常在觀察趨勢過程中,讀者會發現有些現象的發生似乎愈來愈明顯,但又沒有實際數字統計做為依據,也無理論可以解釋,只是一些個別事件逐步在發生,但似乎這些事件間又有所關連,而且不斷的以不同的樣貌在各角落出現,例如「冏世代」的成型。
此外,「典範的關注」也是觀察趨勢的重要手法:意指對領導或重要國家或典範的監測。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市場發展亦復如此,有時環境因素讓企業崛起,有時則企業創造流行與市場,Apple所造成的旋風可以為代表。
最後是所謂的「情境分析」,是從想像思索未來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透過可能的情境分析來掌握社會、生活或產業未來的可能的樣貌。國家可以在情境的思索模擬中推估國土空間、城市社會以及人口未來可能的發展而提前做政策規劃,企業則可藉此探求未來的產品或服務,及其可能的功能,進而推演出相關的技術或零組件的需要,藉以規劃產品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圖(Road Map)。
而筆者手上這本《2052:下一個40年的全球生態、經濟與人類生活總預測》,即以人口為基礎做數字推移,輔以典範的觀測與情境的分析,針對全球人口、勞動力、能源、碳足跡及糧食等面向,進行2052年的預測。同時也對影響未來趨勢的主要驅動力,以及區域情境進行分析。與作者喬詹蘭德斯四十年前所參與一起寫作出版的《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相較,此書同樣以人口作為推論基礎,不過已將環境超限視為事實,進而針對不同層面的議題進行推論,並且分析不同層面之間交互的因果關係。
而為什麼選擇2052年?相信讀者都會有如此的疑問。緣由是成長的極限一書出版至2012年已過四十年,因此作者希望對下一個四十年進行未來情境分析,因此選擇2052年為其預測的範疇。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匯集眾多觀點,提出下一個四十年全球可能出現的五大關鍵議題,事實上,這些議題在現今的台灣也逐漸浮現,其影響也漸漸深遠,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並結合有識之士共同尋求解決之道。包括:
1. 資本主義的終結?資本主義促使財富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中,而各國普遍失業率過高的現象,各種不平等的關係,尤其資本主義倚賴石油發展,未來油價高漲的情況下,對於窮人影響更甚。也因此資本主義所受的批評越來越劇烈,有愈來愈多人同意「資本主義」是需要批判的,未來的階級衝突緊張情勢勢必升高。
2. 經濟成長的停滯?資源的量(原料、能源、空間……)變少,但享受資源的國家變多,尤其資源已不再廉
各界推薦/推薦序
南方朔(作家,評論家)
陳建志(台灣環境資訊聯盟理事長)
章 成(暢銷心靈作家)
許志義(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暨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黃哲斌(媒體工作者)
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理事長)
聯手護地球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內容試閱
第六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食物與生態足跡
所有關於全球預測的談話,最後終將導致對於食品安全的疑問。自從我們的人口開始驚人成長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問這些問題。而我們想要知道的就是這個:隨著時間向未來邁進,我們將來是否能夠餵飽自己?
需求減少 糧食生產將可餵飽大部分人
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至少一直到二○五二年時。這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未來幾十年當中,糧食生產將會繼續成長,另外一部分原因是,糧食需求不會如很多人所預期的那樣增加。到了二○五二年,全球暖化對糧食生產的負面影響,才剛剛開始發揮效果而已。全球人口將只比今天多了三分之一,而且,雖然很多窮人吃得比以前好,但很多富人卻少吃了很多紅肉。富人──Homo affluensis──將會轉移到食物鏈的下方,改吃比較不精製、也比較不要求農業生產太多的食物。食物的平均消費量將是生存需要量──即賴以活命的數量──的四倍,這已經足夠用來吃一頓健康、美味的食物。但糧食的分配將會不平均,未來跟現在都一樣。悲傷的是,還是有很多人會挨餓。
過去四十年來,糧食生產的成長已經相當可觀。每年的糧食生產量如果用每年幾百公噸作單位來計算,那麼,從一九七○年到二○一○年已經增加了一倍。這主要是資金和科技運用的結果,而不是因為耕種土地面積的增加。新的種子,使用更多肥料,更多殺蟲劑,以及更多的灌溉,終於把農地的平均產量,從一九七○年的每公頃每年生產二.四公噸,到二○一○年增加到四.六公噸,這等於增加了九○%。而在同一段時間裡,可耕地面積只增加了一五%。被拿來蓋房子的土地,多過新加入的耕種土地,而這些新土地經常是砍伐更多森林或是灌溉新的大草原所取得的。
更多糧食生產的這種趨勢,將會繼續下去。有很多大面積的保留土地存在著,主要在前蘇聯、巴西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新的灌溉水可以取得,而且幾乎可以無止盡地供應,只要使用者負擔得起海水淡化的費用。而且,只要有能源存在,就會有肥料。在這些之外,還可能出現更進一步研發出來的基因改造植物──至少在歐洲以外的地區。雖然我擔心,長期下來,基因改造食品將被證明是不可行的,而且,我覺得最好避免食用這樣的食品,但我相信,在未來幾十年,它們的使用量將會增加。基因改造作物可以增加太乾、太濕或其他不利條件的地區的糧食產量。人類將願意接受這種食物所帶來的風險,因為這種食物的好處在短期內就會浮現,而它們帶來的生態潛在代價,只會在很久遠的未來才會出現。
但在我們愈來愈接近二○五二年時,農業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也會愈來愈多。這會有兩種最常見的影響,而且正好出現在完全相反的方向。第一,當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數量變得更多時,植物會生長得更快速。第二,當氣溫升高時,植物會長得更慢(北方是例外,在當地,冷才是抑制植物成長的主要因素)。由於大氣層裡二氧化碳的濃度將會在未來二十四年裡穩定增加,這將有助於增加世界各地農作物的產量成長。但在此同時間,愈來愈高的氣溫則會造成相反的作用。目前還不清楚這會對農業產量造成何種結果,但預料在二○五二年之前,這樣的影響還不會太大,也許只會增加或減少五%。我的預測是建立在這個假設上:對產量的淨影響將會很小,如果和沒有出現全球暖化的情況相比,到二○五二年時,農作物產量將會減少五%。如果作物的組合一直維持不變,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比較大,但我不相信情況將會如此:農民一定會改變作物的種類,轉向栽種比較能夠適應新氣候的作物。
但我要很肯定地預測...
留言列表